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深入现场 捉“活鱼”
   
  在日常工作中,一些通讯员经常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想写却不知道写什么,也找不到新闻素材,为了完成任务,只好“闭门造车”。但是,憋出来的稿子没有具体描述、没有人物活动、没有故事情节,读之如同嚼蜡,完全刺激不了编辑的兴奋点,是很难见报的。笔者觉得,出现这样的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通讯员没有深入采访,没有捕捉到新闻现场的“活鱼”。
  笔者曾多次参加《福建能源报》组织的新闻写作培训会或表彰会,印象最深的就是林海萍总编对我们说的“新闻,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其实,这就是要求通讯员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如此才能写出接地气、有新气、聚人气的新闻报道。当然,这句话也反映出从事新闻工作十分辛苦。
  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新闻的“活鱼”?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嘴碎”。采访固然离不开嘴,但不仅要会问,而且要“嘴碎”一些,对关键的问题要问得细、问得深,不嫌啰嗦,不厌其烦,打破砂锅问到底,多问几个为什么,注意挖掘一些细节。特别是人物通讯类的题材,更要善于捕捉细节,用语言、动作、神情等来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在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中,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被广泛运用,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所以,通讯员采访时,在“啰啰嗦嗦”中要善于抓重点、抓细节、抓典型,这样才能采访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为写出好作品提供先决条件。
  二是要“眼尖”。新闻采访除了用嘴问,还得配合眼睛才能完成。有的新闻采访中,眼力的作用甚至超过嘴力的作用,用眼睛所得到的新闻事实甚至更多、更重要、更具体。所以,通讯员在现场采访时就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要善于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善于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现象,多留心、多观察,这样才能捕捉到更大更多的“活鱼”,甚至会有意外的收获。记得有一次,我去矿井就其推行班中餐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顺便去了趟井口,在井口的曝光栏上看到一则通报,内容大致是:一名安监员未到工作面检查,凭空想象工作面情况做假记录,被带班领导发现后,受到处罚通报。看到这个,我觉得里面有文章可作,并就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素材。后来,我以这名安监员受到处罚为新闻由头,写了一篇《领导带班带出新气象》的大篇幅报道,后被《福建能源报》采用。
  三是要“腿勤”。新闻采访俗称“跑新闻”,由此可见腿的功力在采访中的重要性。基层通讯员在进行新闻采访时不能只局限在办公室、宿舍等地方,而是要尽量到现场看一看,多走几个地方,把有价值的现场场景用新闻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新闻报道才具有现场感、可视感,才是编辑爱编、读者爱看的好新闻。在这方面,福建煤电公司的林冬梅是我们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女通讯员,她能够克服困难,经常深入现场采访,甚至与变电站检修人员一起翻山越岭,全程跟踪采访,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所以,她写出来的稿子与坐在办公室里“臆想”出来的稿子就是不一样,读后令人身临其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通讯员如果能做到“嘴碎”“眼尖”“腿勤”,又何愁会“无米下锅”呢?又何愁捉不到新闻的“活鱼”呢?由此,就能写出更多的好稿、更多的精品。(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