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雨后的天空渐渐绽放出夕阳的温柔,一抹余晖悄悄溜进教室,讲台上的王老师的声音略带几分感慨,轻轻吟唱着《红楼梦》中的片段: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一刻,他仿佛为我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古典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在《红楼梦》的海洋中遨游。
时光回溯至2011年初,我作为西山学校高二文科重点班的一员,正站在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学校为了培养我们,汇聚了众多优秀教师,其中便有我深深敬仰的语文老师——王老师。
初见王老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正在办公室内与同事谈笑风生。透过窗棂,我见他身形微胖,笑容可掬,挺着的小肚子似乎装满了无尽的智慧与故事。班主任杨老师常言:王老师肚子里装的可都是墨水,你们得好好跟他学。我心中暗自窃喜,对这位即将引领我们探索文学世界的老师充满了期待。
上课铃声响起,王老师步入教室,瞬间,所有的喧嚣都归于平静。他身着红白相间的毛衣,脸庞圆润,眼神中透露出温和与坚定。简单的自我介绍后,他缓缓开口: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刘姥姥进大观园》。随着他的话语落下,一行行工整漂亮的正楷字跃然于黑板之上,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王老师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而是先询问我们是否读过《红楼梦》。面对同学们五花八门、张冠李戴的回答,他非但没有责备,反而以爽朗的笑声化解了尴尬,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随后,他巧妙地用一张图表勾勒出《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华而又衰败的贾府之中。
他讲述贾雨村、甄士隐名字的深意,解析贾宝玉、林黛玉的前世今生,还详细阐述了贾府文字辈、玉字辈的辈分以及十二金钗的判词。那些如诗如画的句子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那份寄人篱下的脆弱与无助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惜。
课后,我因对文学的热爱而频繁向王老师请教。他告诉我,《红楼梦》是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的杰作,是他对家族兴衰和个人命运深刻反思的结晶。曹雪芹从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沦为贫困潦倒的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迁让他对过去的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悟。然而,爱子的早逝和自身的贫病交加却让他英年早逝,留下了这部未竟的巨著和无尽的遗憾。
王老师的话语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爱之情。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悉心的指导,更在人生道路上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在他的鼓励下,我努力学习写作,虽然字迹潦草曾让他头疼不已,但他始终耐心地指导我练字,直到我有所进步。
岁月匆匆,转眼间我们已各奔东西。在那个通信不便的年代里,虽然我心中时常挂念王老师,却总因种种原因未能联系上他。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我在广东偶遇了王老师。春末夏初的季节里花香四溢,我们的重逢如同久别重逢的亲人般亲切。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诉说着这些年的经历与变化。当我告诉他自己因受他影响而成为单位通讯员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短暂的相聚后我们因各自的事务而分别,但那份师生情谊却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望着王老师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我多么想再次拥抱他,感谢他在我人生道路上给予的指引与帮助。抚摸着身旁那棵如伞般婆娑的杨树,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和那份永不褪色的师恩。(翁郑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