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太行头茬山韭菜鲜
文章字数:1,445
  俗话说:头茬韭菜,二刀肉。就是形容春天的头茬韭菜。进入四月,太行山里山韭菜初露头,那味道就更胜一筹了。
  我的故乡背靠太行山。每当四月来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时,便是采挖山韭菜的大好时机。这时候的山韭菜刚刚拱出身子,芳香鲜嫩,味道浓郁。特别是一场春雨过后,春风拂过万物间,满山的山韭菜就会吐出头茬嫩绿的叶芽,吸引老乡们纷纷上山采摘,品尝其鲜美的辛香滋味。
  我对山韭菜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异常旺盛的生命力。虽然太行山土质贫瘠,常年干旱,但漫山遍野到处都能够找到山韭菜的踪迹。山韭菜喜欢生长在地势稍微背阴的东西两面山坡上。而在灌木丛茂盛,杂草丛生,腐质土较厚的地方,山韭菜更是成片繁衍。初春时节,山韭菜长出来的叶芽嫩绿、修长,味道非常鲜香,采摘后拌馅做山韭菜饺子再好不过。
  在家乡电厂工作的十几年里,每年的四、五月份,我们都会结伴前往太行山采集山韭菜。但不是每一次都可以满载而归,心里要做好随遇而安的准备,不能苛求。每当气候干旱缺雨的时候,山坡上的山韭菜便会难以采摘。这时,韭菜的叶芽通常都显得短而单薄,颜色也会发暗或呈现为黑绿色。虽然数量稀少,但越是这样恶劣环境下长成的山韭菜,它的气味越是辛辣美味。
  在上山之前,还得做好吃苦的准备。山势陡峭,每一步都得谨慎小心;山韭菜与野草、野酸枣、荆棘灌木混杂在一起生长,需要一棵一棵地掐采,四肢与脸难免会被刺破划伤;同时还要耐得住饥渴劳顿,防护蛇蝎毛虫的叮咬。每次进山都需要结伴而行,互相照应。所以,在太行山地区有一个潜在的民俗约定:遇到卖山韭菜的老农,价钱不能随意讲。一把不起眼的山韭菜,可能是老农冒着巨大的风险采摘下来的。
  山韭菜的样子看起来确实不如菜园里栽种的韭菜那样肥壮美观,但其味道的浓烈却是后者的数倍。每次从山上下来,身上哪怕是只带了一把山韭菜走过,在旁的人马上就能闻到一股非常辛辣的芳香。假使你在袋子里装上几捆山韭菜上大巴车,保证满车厢的人都能闻得到。
  由于山韭菜的味道太过强烈,以至于一些肠胃不太好的人不敢直接食用。这时只需要将一半山韭菜和一半家韭菜掺和起来做馅做菜,就能做出适合大部分人品尝的美食。山韭菜最常见的做法是做鸡蛋馅的饺子和包子。鸡蛋炒好拌在切碎的韭菜馅里,再撒一把炒熟、碾碎的芝麻,只需要一点细盐,味道便是出乎意料的鲜美。山韭菜馅的饺子或包子出锅后,暄软透明的白色面皮衬托着里面嫩绿的馅。咬开便可以看到其中夹杂着金黄的鸡蛋,点缀着粒粒芝麻,吃到嘴里,鲜香、辛辣、爽口、嫩滑,口舌久久留香,回味无穷。
  故乡背后的太行山,土壤虽是贫瘠的,但山韭菜却是年年采摘不完的。春雨催又生,春风吹又绿,茎叶肥厚,不断地繁衍生息,不断给我们留下鲜美的滋味和印象。同时这也正像太行山人的品质: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存、在平淡生活里为千家万户奉献一份辛香和价值。
  又到了太行山上鸟语花香、山韭菜也从地底探出头来的时节。往年在家时,我总会抽个春和景明的假日,联系几位好友同事,进山采摘刚刚冒芽、味道浓郁、鲜嫩可口的山韭菜。既可以尽情放松一下身心,又能让自己收获颇多。回来后分给亲朋好友一起品尝,感受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好滋味。
  从我到闽南沿海工作至今已经15年了。如今的我虽然再没机会在应季时回到太行山,但我仍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太行山的山韭菜,那在山坡上吐芽展身、嫩绿鲜香、生机盎然的山韭菜。
  又是一年春来到,我很想马上回到家乡太行山,去采挖山韭菜、品尝山韭菜。我想仔细地去品味山野的味道、体会家的味道、感受春天的味道。 (周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