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在闽山闽水间轻轻拂过,17载春秋,能化人的足迹呼应着时代绿色的变革,以坚实的步伐,踏出了一条从“用能”到“赋能”、从“传统”到“未来”的逐“新”之路。这是一程向着绿色发展的追寻旅途,更是能化人用责任与热爱写给八闽大地的深情诗篇。
缘起山间的绿色萌动
故事的序章,或许可以从那拂过山脊的清风说起。早在2008年,当绿色发展理念还未像今日这般深入人心时,一颗名为“福能新能源”的种子已在莆田秀屿悄然种下。它是探路者,也是耕耘者。十多年光阴,在能化人的精心照料下,它的根须深入莆田、漳州、泉州乃至云南的群山。434台风机是绿色的守望者,在山巅与海畔徐徐转动,用呼啸的风点亮万家灯火。那不仅是88.1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更是一首写给大地的绿色情诗,奏响了能化集团绿色交响乐的第一个清澈音符。
“涌”立潮头的风之乐章
如果说山风是序曲,那么海风便是磅礴的乐章。2016年,怀抱着对蔚蓝的向往,集团第一家海上风电公司“三川风电”正式成立,海上风电蓝图就此铺展。海上作业,与安逸无缘,相伴的仅有着风浪与船机的轰鸣,平板驳船上与风浪较劲,单程20天的极限作业都让人望而却步。但能化建设者们无惧艰辛,以一腔忠诚,一份热爱,凭着那句“职责所在”便深入其中。从此,碧波万顷的莆田海域,不再是渔歌互答的单一画面。平海湾F区、石城风电场,一座座巨型风车破水而立,在日升月落间翩跹起舞,成为新时代的“海上森林”。它们是国内首批规模化应用的7MW风机,如同伫立潮头的巨人,以共计40万千瓦的磅礴之力,年输送15亿kWh清洁电能,年减排近百万吨二氧化碳,这不仅是跃动的数据,更是献给海洋的蔚蓝承诺,是集团发展“绿色能源”在最辽阔舞台上的生动实践。
清洁高效的坚实支撑
绿色发展,更离不开创新与实干的支撑。在泉州湾畔,东桥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现场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座福建省在建的最大热电联产项目,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夜生长。目前,#1、#2锅炉房区域基础施工已全部完成,主厂房桩基已于5月底圆满收官,烟囱基础浇筑顺利完成……每一个节点的推进,都镌刻下能化人奋斗的印记。未来,这座热电联产项目将实现年供电能力达115亿kWh,年供热能力达4276万GJ,用最高的效率、最低的排放,滋养着园区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为绿色画卷晕开沉稳的底色,以“超净排放”的答案,告诉我们清洁高效利用同样是“逐绿”路上不可或缺的智慧,让发展与环保成为双向奔赴的答卷。
山河蕴藏的时光电池
然而,风有歇时,日有暮色。如何将自然的馈赠妥善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这一次,集团在仙游的崇山峻岭间给出答案。木兰溪畔,木兰抽水蓄能电站正破土动工。一场关于绿色与时间的魔术在山间上演——用电低谷时,它牵引水流向上,将电能化为水的势能;用电高峰时,它放水下山,再度化势能为电能。这座建设中的“超级充电宝”,以其140万千瓦的调节能力,在未来将成为电力系统中最稳定的“压舱石”,承担着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储能和紧急备用等重要使命,守护着风与光带来的每一点绿意。它藏于山腹,却因势而动,正是集团践行“双碳”目标中,那枚最富远见的拼图。
时至今日,集团的绿色发展道路仍在不断延展,清洁高效能源产业紧紧围绕“双碳”目标,践行“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以绿色风电、清洁火电、高效储能为重点,积极构建“风光火气核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目前集团控股运营总装机近65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风电装机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在能源保供中充分发挥了省属国有企业的支撑保障作用,为福建省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坚实动力。
这一程来路,跨越山海,连接风光。从陆上风电的绿电萌芽,到海风领域的争锋浩瀚,从热电建设的坚实筑基,到抽水蓄能的未雨绸缪——福建能源石化集团的绿色发展足迹清晰而坚定。这条路,不仅是集团发展清洁高效能源的延伸,更是“幸福未来”的价值所向,是子孙后代仰望的湛蓝天空。一程来路,青山为证;向海而生,逐绿而兴。能化人的绿色故事,仍在山水之间,热烈地续写。 (陈仕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