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序如流,八秩以降。回望沧桑,国殇难忘。当九一八事变初起,秋风惊变,黑水白山,顿陷幽暗。倭寇夜袭沈阳,铁蹄踏破关外,东三省沦陷,不过数月之间。扶植傀儡,僭立伪廷于长春,号曰“满洲国”,割我疆土,奴我同胞。自此松江呜咽,长夜难明。
然华夏之民,岂甘为奴?义士奋起,抗敌于林海雪原。杨靖宇孤身战死,腹中唯草根棉絮;赵一曼临刑不屈,血书寄子,忠烈动天地。东北义勇军、抗联健儿,转战深山,星火不灭,是为局部抗战之先声。
其时中枢犹执“攘外必先安内”之策,致使国力分驰,民望日失。至西安事变骤发,张、杨二将出于大义,兵谏促和,终使国共释嫌,共赴国难,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捐弃前嫌,兵合一处,始启全面抗战之局。
未几,卢沟桥畔,枪声再起。七七事变爆发,倭寇借端挑衅,炮轰宛平,狼烟四起,全面侵华自此开端。北平告急,天津失守,烽火南延。八月十三日,淞沪鏖兵,血染黄浦,将士死守三月,虽败犹荣。及岁末,金陵陷落,惨绝人寰,三十万生灵含冤泉壤,天地同悲,乾坤共愤。
然志士未馁,民心愈坚。当是时,国难深重,前途渺茫。毛公泽东,立于延安高岗,著《论持久战》一文,析战局之三阶段,明“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之策。其言如炬,照破迷雾,使万众知抗战非旦夕之功,而必经持久之苦斗,终可胜敌。此文一出,军心大振,民心归附,实为精神之长城,信念之灯塔。
于是敌后战场,风起云涌。八路军挺进华北,新四军驰骋江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平型关伏击,首挫敌锋;百团大战,破袭交通,震动敌胆。地雷战、地道战,民兵智勇兼备;雁翎队、铁道队,百姓皆为干城。敌后战场,牵制重兵,与正面战场遥相呼应。
又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力,中国战场为东方主轴。美援经滇缅公路、驼峰航线而至;苏联出兵东北,加速敌溃;太平洋战场美军节节推进,日本四面受敌。中国之坚持,使日军深陷泥潭,不得西进,亦无力南顾,实为同盟国整体战略之关键。
十四年浴血,艰苦卓绝。终至日本天皇颁诏,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至,举国若狂,泪如雨下。山河重光,浩劫始息。
今八秩回眸,神州巨变。高铁纵横,飞船问天;蛟龙入海,航母巡洋。昔日焦土,今为通都;旧时寒庐,化作广厦。然烈士陵园,松柏常青;纪念馆内,遗物犹寒。英魂未远,浩气长存。
故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战必危,怠战必亡。当以史为鉴,铸和平之鼎;以血为铭,固社稷之基。尤须铭记《持久战》之智慧——信念不灭,纵处逆境,亦能砥柱中流;团结一心,纵临绝境,终可扭转乾坤。
愿我同胞,永怀英烈,勿忘来路。砥砺精神,奋发图强,共卫金瓯无恙,同护盛世长安。天日昭昭,此志不渝!(翁郑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