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5版
发布日期:
从八个『忌』中领悟宣传工作的温度与尺度
文章字数:822
  近日,我有幸参加集团党委宣传部举办的读报分享会。《福建日报》总编室副主任、高级编辑朱海华以八个“忌”为主线,通过一个个鲜活案例,揭开了舆情背后的传播密码,也让我对宣传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宣传工作的“第一关”,往往在标题。分享会提到的“忌无视标题”,并非单纯强调标题的吸引力,而是点明背后的责任与风险。新闻竞争固然是标题的竞争,但底色应是严谨而非博眼球。像“应钦扫墓”这样的标题失误,看似细微,却触碰原则红线,导致工作被动。由此我认识到,拟标题需要反复推敲、核实,不仅是文字功夫,更是宣传责任的体现,是守住舆论防线的第一道关口。
  如果说标题是“门面”,内容的温度与底线就是宣传的“灵魂”。当听到“天灾乱嗨”“缺乏常识”等案例时,会场一片唏嘘。从明星暴雨中的不当言论,到宣传图里违反交规的细节,这些看似小疏漏,实则反映出专业缺失。宣传工作者的角色很清晰——不是事件的“看客”,更不是舆情的“导火索”,而是温暖的传递者、正能量的引导者。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常识是底线,而真实性是根基。“忌失真导演”“忌做了可报”其实都指向一点:宣传不能脱离实际。适度策划能提升效果,但若过度渲染,就可能陷入“低级红、高级黑”的陷阱。有些事值得做却未必值得报,有些情值得动容却不宜过度煽情。宣传的尺度,在于坚守真实、体贴人心。
  新媒体时代,“快”与“准”的平衡更是必答题。“忌马虎对待”的提醒直击痛点。为抢时效,有的稿件未经细审匆忙发布,小到错别字,大到常识性错误,既损企业形象,也易引发舆情。那些因照片违规、操作疏忽引发的争议,看似细节问题,实则源于态度不严。让我更加坚定:无论传播多快,“严谨”二字不能丢。只有在写作、审稿、发布每个环节都“慢下来”较真,才能实现“快而准”的传播。
  这场分享会,不只是“避坑指南”,更是对宣传初心的回望。作为集团权属企业的宣传工作者,我们既是企业声音的传递者,更是集团形象的守护者。未来,我将带着这些感悟,以更敬畏的心态、更专业的能力,在宣传之路上稳步前行,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鄢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