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月圆归处是心安
文章字数:1,208
  中秋将至,一缕桂香悄然弥漫,如一封泛黄旧信,在秋阳中缱绻不去。我驻足于公司厂区的广场,仰望着办公楼上那枚熟悉的徽标——红、蓝、白三色交织,庄重而明亮,宛若一枚被岁月摩挲的印章,钤印下七年前的离别与今朝的归来。
  初入永安煤业时,我还是个青涩少年。窗外青山连绵,阳光落在老式木桌上,浮尘在光柱中翩跹起舞。同事常将泡好的浓茶推至我手边,温言道:“小伙子,别急,细水长流。”遇到难题时,他们又会变戏法般递来一袋温热的肉包子:“喏,吃饱了,才有力气拼搏”。那时,年轻的心总向往着远方,觉得这样的节奏太慢、这样的温度太寻常。在工作的第五个年头,我终究是攥着辞职信,在一片挽留与不解中,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那一别,整整七年。
  足迹在省内不同的城市间辗转。挤过深夜里依旧拥挤不堪的电梯,见识过初创公司会议室里如弹雨般的烟头,更在民企裁员潮中,抱着寥寥可数的个人物品,站在人潮汹涌的街头不知何去何从。那些年,我如无根的浮萍,看遍了快节奏背后的冷漠,也尝尽了独在异乡的孤寂。某个中秋前夕,加班至深夜,寒风钻进衬衫缝隙,当路过一老旧家属区,几扇亮灯的厨房飘出饭菜香——那寻常的家常气息,瞬间漫过鼻腔,拨动了记忆的弦。我猛然忆起,从前在单位食堂,与大家排队打饭时的喧闹与暖意。我怔立原地,望着别家的灯火,忽然觉得格外孤单。当初一心想要逃离的“安稳”与“慢”,竟是后来跌跌撞撞中,再也寻不回的一份踏实的暖意。
  去年初夏,集团发布了招聘公告,在浏览公告中长长的招聘企业列表时,“福维公司”四个字倏然撞入眼帘。犹豫再三,那份深埋心底的对“家”的渴望,还是推着我投出了简历。面试那天,走进福维公司的办公楼,楼道间那些熟悉的集团标语依旧醒目,一种“回家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不久后恰逢中秋,我有幸赶上了公司举办的活动。党群分工会和团支部组织的现场热闹非凡。手工月饼DIY区域,同事们言笑晏晏,揉面、包馅、压模,专注而默契。猜灯谜环节妙趣横生,字谜、成语,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一旁的投壶区,箭矢入壶的清脆声响与喝彩交织,千年古礼的韵味与现代的欢乐完美融合。置身于这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的海洋里,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变得无比真切——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有温度、有传承、大家心手相连的“大家庭”。
  如今,每天下班,发动车子驶上归途。这短短的通勤距离,安稳而亲切,再不必像从前那样,为了工作辗转于不同城市,在高速上疾驰只为短暂的停留。晚风拂过,带着初秋的微凉与若有似无的桂花香。我抬头望向厂区亮起的灯火,忽然彻悟:这所谓的“归途”,从来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它是在人海浮沉、世事兜转之后,终于发现,在国有企业这张坚韧而温暖的网上,始终有一个节点,为你亮着一盏不灭的灯,留着一份熨帖的暖。它让你在历经风雨飘摇后,能稳稳地停泊,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脚踏实地的安定与从容。
  中秋的月,即将圆满地悬上天际。这一次,我在心里默念:此心安处,便是故乡;此身归处,便是福维。 (史俊超)